中国科学家揭秘人体衰老密码,开启抗衰老新征程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衰老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绘制蛋白质组图谱,揭示器官衰老“时间表”;发现线粒体“双相分子时钟”,解释器官异步衰老。这些成果为精准评估···
2025-07-26
人类对衰老的探索从未停止,一直试图解开“何以变老”的谜题。如今,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们揭示了人体衰老的奥秘。
北京时间7月2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等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研究成果。该团队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构建了横跨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这个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视角呈现了机体增龄性演变的全景式动态景观。
研究发现,人体器官衰老并不同步,存在清晰的“时间表”。30岁左右,血管(主动脉)和肾上腺就已率先偏离年轻稳态,成为衰老的“先锋哨兵”。45至55岁被确认为衰老进程的“暴风骤雨期”。在这一关键窗口期,绝大多数器官的蛋白质组经历剧烈震荡,差异表达蛋白数量增长快,标志着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加速与确立。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衰老风暴”的奥秘,衰老的核心分子特征之一是蛋白质稳态网络的系统性崩解。同时,首次确证血管系统是驱动全身多器官衰老的“核心枢纽”,衰老的血管组织(尤其是主动脉)会特异性分泌大量促衰老因子。
基于图谱构建的器官特异性“蛋白质组衰老时钟”,使得仅需微量血液,即可无创评估个体各器官的“生物学年龄”及其衰老速度、偏移程度。这为开发靶向阻断衰老信号扩散、修复蛋白质稳态的精准抗衰策略指明了方向,也推动医疗模式从疾病发生后的“被动治疗”向基于“器官分子时钟”评估的“主动预防”转变。
除了蛋白质组图谱的研究,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科研团队也有重要发现。他们的成果发表在《自然·衰老》期刊,研究发现我们身体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内部编码了一套“双相分子时钟”。
这意味着我们体内的细胞会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记录时间的流逝,也解释了我们身体的不同器官为何衰老节奏不同。“快闪族”器官(如皮肤、消化道、肝脏等增殖性组织),细胞会持续更新换代,线粒体DNA随机产生的复制错误会被传递下去并不断积累。“长跑选手”器官(如心脏、大脑、肌肉等终末分化组织),衰老特征表现为突变主要集中在线粒体DNA的特定“热点”区域。
“线粒体时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衰老研究工具,有望在症状出现之前就预测出患上衰老相关疾病的风险。同时,也为制定靶向性策略打开了思路,对于不同类型的器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在抗衰老方面,中医药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中医理论认为,“肾精”是生命之源,肾精亏虚是衰老的总根源。中医药在“补肾填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八子补肾方,能对衰老的多个关键靶点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科学家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刻揭示了衰老的系统性本质,更开启了衰老研究与干预的新路径,让我们离“老而不衰”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衰老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绘制蛋白质组图谱,揭示器官衰老“时间表”;发现线粒体“双相分子时钟”,解释器官异步衰老。这些成果为精准评估···
2025-07-26
7月26 - 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多地启幕。大会展览规模空前,3000余项前沿展品亮相,1200余位全球专家参会。众多企业展示硬核成果,涵盖大模型、智能···
2025-07-26
2025年7月,苹果推出iOS 26首个公测版。采用“液态玻璃”设计,界面大革新,众多应用升级,如电话、信息、相机等。还新增AI功能,部分老机型因算力不足无法升级。···
2025-07-25
受台风“韦帕”影响,广东多地降雨。20 - 21日,翼龙应急型无人机执行预警侦察、灾情侦察与应急通信任务,实现全国首次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台风预警侦察,创新“竞速···
2025-07-25
当地时间7月24日,“星链”网络中断约2.5小时,原因是关键内部软件服务故障。事故跟踪网站显示全球出现服务中断现象,乌军前线“星链”系统也停止运行,目前系统···
2025-07-25
最新资讯
中国科学家揭秘人体衰老密码,开启抗衰老新征程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启智能新时代
苹果iOS 26公测版发布:“液态玻璃”革新与AI升级来袭
全国首次!翼龙应急型无人机实现台风全链条应急侦察
软件服务故障致“星链”网络中断2.5小时
上海街头真无人出租车即将登场,开启出行新体验
19岁大一学生凭技能斩获国企offer,开启职业快车道
黄仁勋谈英伟达发展与中国市场:危机意识与创新信心并存
深圳机器人学会自主换电,开启科技新时代
英国诞生8名“三亲婴儿”,技术突破与伦理争议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