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建议10岁存养老钱,复利诱人但现实引争议

发布于:2025-08-07 阅读:0
上海交大阎志鹏教授建议10岁存养老钱,以三胞胎案例说明复利惊人。但此建议引发争议,如资金来源、8%收益率可行性及价值观冲突等。也有更务实替代建议,强调养老规划起点应匹配现实能力。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金融新启航·养老金融透视镜》栏目提出养老规划观点。他认为养老规划核心是“时间杠杆”,还列举三胞胎案例。假设年化收益率8%,10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6年,65岁时账户余额344万;16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9年,最终为293万;25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40年,最终仅280万。

复利效应

教授还给出不同年龄段策略。20多岁应投资较大比例权益类资产,借助年化收益积累财富。30多岁需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可采用“30元法则”,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一年就是1万元,30年8%的复利,最终财富可达137.2万。50岁以上要测算养老金缺口,降低权益资产比例,补充商业保险。

不过,该建议引发广泛讨论。争议之一是实际可行性存疑。10岁儿童无独立收入,储蓄依赖父母,给普通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多数家庭优先满足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提前为子女规划养老优先级后置。

养老规划

8%的年化收益率也被指过于理想化。当前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存款年化利率普遍低于3%,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实现8%年化回报需承担高风险,且数十年保持收益稳定难度大。长期通胀还可能稀释存款实际购买力。

此外,还有价值观念冲突。要求儿童为养老储蓄,被质疑剥夺童年快乐与自由,过早引发对未来的焦虑,忽略不同年龄段生活重心与心理需求。

也有更务实的替代建议。青少年期(10 - 20岁)聚焦财商教育,如零花钱管理、储蓄习惯。成年后(25岁起)强制储蓄工资的10% - 20%,优先低风险工具,逐步增加权益类投资。还可采用“咖啡钱”模型,每日30元定投,年攒1万,30年复利4%可达56万。同时利用政策工具,如个人养老金账户、商业养老保险等。

总之,养老规划宜早,但起点要匹配现实能力。对普通家庭,成年后启动系统性储蓄,结合政策工具与健康管理,是更可行的养老准备方式。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养老规划 复利效应 10岁存养老钱 金融理财

上一篇: 美股强势反弹,英伟达新高,中概股普涨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