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管巨头“抄底”中国房地产,市场新机遇显现

发布于:2025-07-26 阅读:2
近期,施罗德资本与西子国际组建30亿私募地产基金,瞄准长三角。政策松绑、估值洼地等因素吸引外资,资管巨头布局反映对中国经济信心,市场正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消费基础设施成新风口,预示房地产新周期机遇。

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中国房地产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外资“抄底”热潮。2025年,全球顶级资产管理公司施罗德资本与浙江民营企业西子国际宣布组建30亿元人民币的私募房地产基金。

外资抄底中国房地产

这并非个例。此前,博枫资产管理收购上海租赁住宅项目,铁狮门拿下上海办公地块,中东投资集团成为碧桂园大股东。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和基金达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态势。

外资“抄底”背后,是政策松绑、估值洼地与长期结构性机会的交汇。2025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新规删除“外资不得购买非自用住宅房产”条款,跨境资本通道全面打开。如上海舜晟建设6.6亿收购原价16亿的泰禾大厦,凸显核心资产“捡漏”机遇。

长三角核心写字楼资本化率从2021年的3.2%升至4.8%,高于欧美主要城市。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大宗交易额158亿元,写字楼占比62%,外资参与度同比提升35%。

长三角房地产投资

外资布局呈现“双轨并行”特征。一方面抢滩核心城市稳定现金流资产,施罗德与西子国际基金将投资像静徕坊这类成熟资产,优化运营提升净租金收入。另一方面挖掘具备改造潜力的价值洼地,对老旧商场、工业厂房等进行“商改办”“工改租”等改造。

消费基础设施成为新蓝海。大家保险联合收购购物中心股权,施罗德基金计划将20%资金投向该领域。外资投资逻辑也发生变化,从“关注房企资质”转向“聚焦项目本身”。

外资入场加速中国房地产行业结构性变革,从“增量开发”到“存量运营”转变。如西子国际在静徕坊引入智能楼宇系统降耗20%,与共享办公品牌合作改造空置面积。

房地产行业变革

金融工具创新为外资退出提供通道,已有45只公募REITs上市。施罗德资本正探索将消费类基础设施纳入REITs底层资产池。在城市更新领域,外资带来国际经验与本土智慧融合,如在南京、杭州投资历史街区改造项目。

不过,房地产市场仍有波动性,黑石集团曾因加息和通胀调整投资组合。但总体而言,全球资管巨头“抄底”中国房地产趋势形成,预示着市场新周期与新机遇。投资者需关注资产现金流、运营效率和长期增值潜力。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全球资管巨头 中国房地产 外资抄底 长三角投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