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申遗失败传闻背后:文化溯源与传承的真相

发布于:2025-07-23 阅读:1
近期网传韩国申遗失败,引发广泛关注。从泡菜到端午祭,韩国多项申遗项目与中国文化关联密切。但经核查,所谓申遗失败多为假新闻。不过,这也凸显文化溯源重要性,我们应守护自身文化根脉。

近日,中文互联网上一则“韩国申遗失败”的消息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消息称“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于2025年5月30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137项证据,质疑韩国五项非遗项目的原创性 , 并要求韩国在45天内(截至7月14日)提供千年传承证据”,后续还出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闭韩国申遗通道”“韩国5项非遗被除名 ”等说法。

韩国申遗

这则消息让中国人倍感振奋,毕竟韩国“偷”中国文化的行为早已让我们深恶痛绝。从汉服、泡菜,到端午祭、春节,韩国人几乎无所不“偷”,甚至试图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解构。然而,韩国真的申遗失败了吗?首先,消息中提到的“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并非正规机构,无法在民政部官网查询到相关信息。其次,通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查询,截至7月21日,韩国独自或与其他国家共同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项目共有23项,一些饱受争议的非遗项目仍显示在数据库中,并未被除名。

以泡菜为例,韩国一直坚称泡菜有千年历史,是他们独一无二的国粹。但中国早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里,就详细记载了“作菹法”,这其实就是泡菜的制作工艺,比韩国所宣称的历史早了好几百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腌菜坛子,更是从考古实物角度,证明了泡菜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其中的微生物样本与韩国庆州古墓里的泡菜菌种高度一致。反观韩国申遗提交的材料,用80年代泡菜厂宣传册当“历史证据”,甚至把清朝景德镇外销瓷器冒充“传统泡菜坛”,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泡菜

江陵端午祭同样争议不断。韩国将其宣传为独有的萨满教仪式,可湖北出土的傩戏面具比韩国相关记载早了足足一千年,纹饰还高度相似。韩国的老文献也明确承认端午祭源自中原,然而在申遗时却故意隐瞒这一事实。为了和中国端午区分开来,韩国临时增加“烧纸船”环节,结果被外界指责是“欲盖弥彰”。

大木匠技艺也是破绽百出。韩国号称这项技艺的27道工序都是本土独创,可经过AI检测,其中19道工序和宋代《营造法式》分毫不差,甚至能与应县木塔的榫卯结构对应上,很多术语也保留着汉字表达,显然与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关系密切。

事实上,按照联合国的工作程序,撤销非遗资格的手续非常复杂,需要多方审议,而且全程必须公开透明。如果真的有类似情况发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时间就会发布正式的书面声明。目前查询不到相关声明,说明此事缺乏官方权威信源背书。

早在2016年,我国文化部就曾指出,非遗申报不是商标注册,联合国的“非遗公约”,目的是“共享”,是让非遗项目让更多的人看到。如果多国拥有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他国家仍然可以单独申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后,2009年,我们的端午节也同样申遗成功,至今仍是联合国承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祭

此次“韩国申遗失败”的假新闻引发关注,也提醒我们要认清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应守护好自己的文化根脉,同时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文化自信不是靠贬低他国申遗成果建立的,而是正视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根脉。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韩国申遗 文化溯源 非遗项目 中国文化

相关文章